通信工程学院
乐学 乐教 创业 创造
完满教育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完满教育  >  正文

【我的志愿故事】丛永庆:以爱为笔,志愿书写温暖长卷

时间:2025-03-31 09:34:37     作者:     来源:     点击数:

金秋九月,我拖着行李箱站在梧桐摇曳的校门前,纱布缠绕的右手在晨光中投下笨拙的剪影。正是那抹穿梭在人群中的红马甲,带着初秋的暖意停驻在我身边。志愿者温润的声音混着桂花香飘来,他说:“我来帮你。”他拎起我沉重的行李,往宿舍楼走去。随后,他带领我到新生报到处,一路上我咨询了很多问题,他都一一解答,因受伤滋生的忐忑,竟化作了掌心温热的悸动。那日他胸口的青协“心手标”,像一粒星火落进眼底,悄然埋下了一颗向阳而生的种子。

国庆前夕的教室里,六双手正在与红绳缠斗。我第十三次扯断被冷汗浸湿的丝线时,窗外的桂花香正顺着九月的风漫进来。那些原本象征吉庆的中国结组件——红绳像顽皮的孩子总从指缝溜走,隔壁同学腕间渐次成型的金刚结,愈发衬得我颤抖的指尖笨拙不堪。部长或许看出了我的窘境,他说“你跟着惠欣姐缝制香囊吧”,我仓皇接过香囊布包,在艾草清香中找到了缝制的节奏……

那些在暗处蜷缩的失败像未熄灭的炭火,终于在某个秋晨被重新拨亮——“愿不愿意再尝试一次?”当部长将红绳再次推至我面前时,蛰伏的蝴蝶终于等来破茧时刻,这次红绳温驯地在手指间缠绕出吉祥纹路。转角处那位鬓角染霜的阿姨吸引了我的注意,她将拆解多次的半成品藏在围裙口袋,却在我示范时掏出老花镜认真观察。在与阿姨的交谈中我了解到,她原来是要送给自己的两个孙女,当我们合力编上最后一颗转运珠,阿姨和我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我终于懂得,所谓志愿服务的星火,原是在这些细密交织的纹路里,将陌生人的悲欢编进同一段中国结,让温热的掌心传递五千年未断的祝福。那些曾令我挫败的红绳,此刻正牵着万家灯火,在无数手腕上跳动着文明的脉搏。

我认为志愿服务应不囿于方寸之间。在“齐迹争霸”沸腾的声浪里化作人墙,用脊梁筑起流动的秩序;于自行车联赛的余温中收集城市的脉搏,将三百份问卷淬炼成未来赛道的蓝图;在全国登山大会的签到处,从物资箱的寒露到签到簿的余温,让指引牌化作攀越云海的藤蔓;更在泰安马拉松赛事志愿服务时,面对如织的参赛者,时刻保持微笑与耐心,能向世界展示家乡文化,那一刻,我无比自豪,也深深体会到志愿服务能跨越地区的界限,让不同地域的人心灵相通。清晨六点的冷风刺骨,但大家热情高涨,一心只为赛事顺利进行,我和志愿者伙伴们一起搬运物资、布置补给点。当有选手跑来,我们迅速递上饮用水和能量胶,大声呼喊加油。十几个小时的服务,虽然疲惫不堪,但看到选手们在我们的支持下挑战自我,我内心满是成就感。

正因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积累的宝贵经验,寒假期间,我有幸通过层层选拔加入政府组织的“大学生返家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参与政府组织的“金辉助老” 关爱老人项目。初次踏入敬老院时,我们迅速行动,将屋子打扫得干净敞亮。我们同老人拉家常、话里短,听他们讲述年轻时的故事和社会的发展变迁,那一刻,我心里满是温暖与满足。原来,关爱老人,是用陪伴驱散他们的孤独,用真心给予慰藉。

青年志愿者的意义,恰似晨光里舒展的叶脉,既托举时代的重量,也收藏人间的温度。在“AI护航计划”智慧助老体验集市上,我们使用AI修复老照片并且赋予其色彩,一位老人的父亲一生就留下了两张照片,老人拿着打印出的彩色照片迟迟不松手,若有所思,一张张泛黄的旧照,通过AI赋予了鲜活的色彩,这正是我们志愿服务的追求,科技创新从来不只是冰冷的参数迭代,它是人类将想象力淬炼成改变世界的力量,是在每个微小的技术突破里,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千万种期许。

有位坚持山水画创作五十余载的赵老先生令我印象深刻。他执笔挥毫时,纸张上的墨色随腕力自然晕染,一朵国色天香的牡丹花竟在须臾间成形。“作画如做人,切不可被规矩框住手脚。”老人收笔时轻拂双袖,恰似他在画中的提语,在我心头激起层层涟漪。果然是艺术创作来源于日常生活,当我们在行动落实中适当保留“飞白”的智慧,在制度刚性中注入人文弹性,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治理效果。

“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,不必等待火炬,我便是那微光。”身为一名对志愿服务满怀热忱的学生,从社区的角角落落,到大型活动的现场,志愿服务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。它让我走出自己的小世界,看到不同人的生活,学会关爱他人、担当责任。每一次付出,每一个被帮助的人露出的笑容,都让我坚信,点滴善意能汇聚成温暖力量。

过往千章皆成序言,此刻笔墨未歇。命运的稿纸上,我始终是那个不肯停笔的书写者。未来,期待与更多同行者携手,以微光聚星河,用持续的行动构建更有温度的社会。
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
官方抖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