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2月18日下午,通信工程学院成功举行了一场别具特色的公开示范课程,由教师张举担任主讲,主题聚焦于“传感器及其应用”。本次示范课程的宗旨在于通过浅显易懂的讲解,加深学生对传感器基本原理、分类以及在物联网系统中关键应用的理解。
课程伊始,张老师首先对传感器的定义进行了阐释,明确指出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特定的非电量信号(例如物理量、化学量、生物量等)按照一定规律转换为便于处理和传输的另一种物理量(通常为电量)的设备。这一精准的定义,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紧接着,张老师详细讲解了传感器的构成。他指出,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、转换器件以及其他辅助元件构成。其中,敏感元件负责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,而转换器件则将被测量参量转换为适用于传输或检测的电信号。这一部分的讲解,使学生对传感器内部工作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。
在分类方面,张老师从工作原理、检测范围、应用目的以及输出信号等多个维度对传感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。他介绍了按工作原理分类的磁—电传感器、电化学传感器、机—电传感器、光—电传感器和热—电传感器;以及按检测范围分类的物理传感器、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。此外,他还提到了按应用目的和输出信号分类的多种传感器类型,例如温度、压力、力敏传感器等,以及模拟传感器、数字传感器和开关量传感器等。这些分类方法的介绍,让学生对传感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。
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传感器的应用,张老师展示了中国空间站机械臂中传感器的应用实例,并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包含传感器的物品。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他们积极举手发言,分享了自己对传感器的理解和发现。
在课程的尾声,张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,要求学生选择一款传感器,并阐述该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分别是什么,以及在物联网系统中传感器能够执行哪些任务。这项作业旨在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知识,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。

本次公开示范课程获得了学院领导和师生们的一致好评。大家普遍认为,张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、条理清晰,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,还激发了他们对物联网技术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。相信在未来的学习中,学生们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,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。
通信工程学院将继续秉持“以学生为中心、注重实践创新”的教学理念,不断推出更多优质课程和示范课活动,为培养高素质、复合型的通信工程技术人才贡献力量。